(通讯员 王玉珏 武思雨)10月23日,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增强师生党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与认同,我们传媒技术学院党总支与文化管理学院党总支联合组织教工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党员代表,前往湖北省博物馆参观 “融在楚天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展” 专题展览。 此次活动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为核心主题,旨在通过观看专题展览、聆听专业讲解,让师生切身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辉煌历程,进而凝聚起团结奋斗、共建美好家园的精神力量,得到了两院师生的积极响应与踊跃参与。

追寻交融足迹,解读团结密码
当日下午,师生党员抵达湖北省博物馆后,重点参观了 “融在楚天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展”。该展览以 “贡献大一统”“促进大融合”“维护大团结” 三大篇章为主线,集中展陈 150 余件(套)展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珍贵文物。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师生们驻足凝视每一件承载团结基因的文物:从象征礼乐文明的青铜编钟,到记录秦楚行政融合的云梦睡虎地秦简;从丝路上带有异域风格的玻璃器皿,到展现唐代文化互鉴风貌的胡服女俑。这些无声的瑰宝,生动揭示了湖北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中的关键作用,清晰展现了荆楚大地各民族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融合本质。

展览中,清代倪修梅的《昭君出塞图》,以湖北兴山历史人物王昭君和亲的故事,诠释了汉代中原与匈奴的政治互信与文化互通;唐代长沙窑釉下褐彩胡人瓷碗,纹饰融入异域元素,反映出唐代湖北与边疆民族的商贸往来及艺术交融。这些文物以无声的语言,印证了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这一深刻内涵。
行走的思政课,浸润师生初心
此次观展不仅是一次历史文化之旅,更是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师生们在沉浸式体验中,体悟荆楚大地民族交融的根脉,进一步激发了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学生党员李亚轩感慨道:“这次活动特别有意义。以前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多停留在书本概念上,今天亲眼看到这些跨越千年的实物证据,才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深厚基础。就像经纬交织的图案,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壮丽图景。” 教工党员黄书剑分享道:“文物无声却有力,它们证明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促进交融,始终是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相处之道。这次参观既是一次对标总书记嘱托的‘政治课’,也是一堂感悟统一战线法宝作用的‘实践课’,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深刻的历史镜鉴。”
深化育人理念,汇聚团结力量
此次联合主题学习活动,是两学院党总支深化党建工作、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尤其聚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这一重大主题,成功将理论学习与实地感悟相结合,有效提升了教育实效。

学校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引导教职工将观展感悟转化为教学科研的生动素材,同时鼓励两学院继续加强合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更多有效教育载体,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入脑入心、见行见效。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引导广大师生党员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积极宣传者、忠实践行者和有力推动者,为画好最大同心圆、谱写团结奋斗新篇章贡献青春力量。